语言
<< 返回新闻资讯

《数据库简史》推荐序

2024年8月28日
,
,
,
,
116

《数据库简史》一书在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专家、朋友们的鼓励、指导、帮助与推荐,这一方面让我备受鼓舞,一方面又让我惴惴不安。备受鼓舞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对数据库行业有所帮助,惴惴不安是因为生怕有负期待。

然而无论如何,书稿终成,是时候将朋友们的鼓励和大家分享了。《数据库简史》的推荐序之一来自华为计算产品线总裁张熙伟先生。

如同本书的写作动机:

我在数据库行业从业25年,也自然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数据库产品研发时代”做点贡献,无论是亲身参与还是呐喊助威。 

从亲身参与上,云和恩墨基于openGauss推出了国产数据库MogDB;从呐喊助威上,创作一本图书的创意就默默酝酿。 

云和恩墨是 openGauss 开源社区的共同发起者之一,我本人也是社区理事会成员。我的数据库职业经历从商业数据库开始,到现在加入开源产业,这个旅程正是数据库行业发展的见证

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一定和开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相信通过开源开放,中国数据库产品才能完成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数字经济时代,进而走向世界。 

华为是openGauss开源社区的发起者,张熙伟先生对于基础软件产业的认知深刻又充满洞见,感谢他对本书的支持和推荐,也将他对产业的观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需要再次声明,《数据库简史》一书中的问题全然于我,而朋友们的洞见则是数据库行业的珍宝

推荐序投入社区,共建生态

2022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世界正在加速进入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和价值源泉

在人类当下所处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振的科技变革中,数据始终处于关键位置。尤其是当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时,所有企业都需要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化思想,重新思考如何在数据计算、存储、传送、加工、管理、应用等领域进行创新与提升。 首先,加速数字化进程。高效地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流程的数字化表达。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化经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帮助企业更好地洞察市场变化、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做出更精准的经营决策,为用户创造价值。

其次,以数据驱动业务创新。伴随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深,所有产业都面临着来自不同维度的竞争,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的发展路径,而数据正是跨界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以数据驱动业务创新,数据技术都是其中的关键。 为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数据库技术的核心诉求,2020 年 6 月,华为公司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创建了企业级数据库社区 — openGauss 社区,旨在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构建一个开源开放的根社区,通过聚集全产业链的力量共建生态,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2020 年到 2023 年,openGauss 开源三年以来,社区贡献者数量已经超过 6000 人,加入社区的企业和组织超过 600 家,“openGauss 系”数据库累计部署超过 6 万套,覆盖包括政府、金融、电信、互联网、电力等领域,并已规模化应用到企业核心系统中。根据沙利文《重点行业数据库应用调研报告》,在 2023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中,线下集中式“openGauss 系”新增市场份额达 21.9%。另外根据Gitee平台指数,openGauss 社区已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开源数据库根社区。openGauss 社区正在跨越生态点,步入生态发展期。

云和恩墨公司作为 openGauss 社区的创始伙伴,和华为公司共同投入社区研发、共同建设开源生态,为 openGauss 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云和恩墨公司创始人盖国强是业界知名的数据库专家,他见证了中国数据库产业从跟随到创新突破的全过程。他编著的这本《数据库简史》,纵论全球数据库产业 60 多年发展的辉煌历程,并对中国数据库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其历史视角和行业洞见必将给行业发展带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据库被誉为基础软件皇冠上的明珠,是下接算力、上接应用的核心软件, 一旦形成突破,必将推动全球相关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对于华为计算产业而言,从硬件开放到软件开源,从鲲鹏到昇腾,从 openEuler 到 openGauss,华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软硬协同的根技术的不断创新,助力千行万业,使能百模千态, 共赢数智未来。

华为计算产品线总裁 张熙伟

2024年04月16日

感谢中科软总裁左春先生为《数据库简史》一书作序推荐。

左总是我的前辈和师长,我自从2006年开始,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中国软件技术大会”,从未中断。每年大会上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听左总的年度技术观察报告,既有学者风范,又有工业洞察,一路行来,17年矣

最近几年,左总的“中国软件技术大会”又增加了一个不容错过的环节,就是嘉宾晚宴,这个晚宴的亮点不是吃饭,而是左总会邀请每位嘉宾做“3分钟演讲”,介绍自己一年来的进展,技术专长和个人成就等。所以晚宴成为了老朋友交流、新朋友亮相、广交好朋友的舞台。在最近这些年,左总总是邀请我第一个发言,不是因为我做得好,而是因为我熟悉流程。��

每年左总都会问我:小盖,你的数据库做得怎么样了?DBA方向对用户很有价值,要坚持... 左总的关切给了我很多鼓舞和激励,尤其是一句“小盖”让我觉得,嗯,我还年轻。 感谢左总以兼具学术思考和工业实践的视角,为《数据库简史》一书所做的鼓励和推荐。

因为今天要出差,所以昨晚被我的编辑抓到出版社,她们火速调集了500本书,制作了签名版。但是注意,这些书还要回库塑封,大约要下周一二才能在线上放出,我们预约一场直播,和大家讲讲书中的故事,大家有感有趣再下单。 再次,同样声明,《数据库简史》一书中的问题全然于我,而朋友们的洞见则是数据库行业的珍宝

推荐序学习与传承

数据库及其存储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基础软件的主力。数据库系统的操作接口标准,也是应用型软件的重要接口,关系重大

作为应用软件最“有感”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的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创新活跃。盖国强的《数据库简史》一书,很好地阐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史,也对未来工程化技术发展提出了设想。

对数据库历史发展的介绍,有利于新一代技术人员的学习和传承;对未来演进的探究,有利于数据库开发者的思考和实践。

本书为广大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及从事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专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库知识和专业化的见解。

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往往与广泛交流相关。图书的写作是艰苦的工作,图书本身也是重要的交流成果,我对《数据库简史》一书的出版给出积极的鼓励。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左春

2024年03月22日

中国数据库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要靠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靠优秀的人才,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持之以恒

数据库技术的积累长达60年,其知识密度高、工程难度大,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打造出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产品。

在数据库的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产品闪耀一时,但也如昙花一现,这样的产品对于用户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中国是数据库领域的后来者,应当以史为鉴,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这就更加需要优秀的人才

中国数据库领域的薪火相传也已经蔚为壮观。在《数据库简史》一书中,我曾经记录了一段开行业先河的“产学研用探究”故事。

2006,由中国计算机报、北京计算机学会等组织主办了“首届中国杰出数据库工程师”评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第一次见到周立柱老师,他是评委之一(周立柱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曾经担任CCF数据库专委会主任)。 

2023年10月15日的第 40 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纪念活动上,我再次见到周立柱老师。会上,周立柱对数据库专委会提出了学术为本、为国分忧、团结奋进、走向前列”的 16 字期待,他特别指出,要把 DSE 期刊办好,“十年磨一剑”,等到 2026 年办刊届满 10 年时,要能够做到“剑出天下知”。他同时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只有了解过去探索的艰辛,才能够珍惜当下的宝贵,才能肩负创造未来的使命。

越是走过历史的人,越是珍视历史、重视历史。

在会上,周立柱老师台下的李国良老师说:你们现在的条件太好了,要加倍珍惜,我们当年出国参会学习,要层层申请,汇报给国家,外汇更是稀缺... 

周立柱正是李国良教授的博士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国良来到清华读研究生,而后成为应届唯一一名留校读博的学生。2008年,李国良的论文“EASE: Efficient and Adaptive Keyword Search on Unstructured, Semi-structured and Structured Data”(指导教师为周立柱、冯建华)被ACM SIGMOD 2008接受为研究论文,这是清华大学首次在该顶级国际会议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论文

2014年4月2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第三十届数据工程国际大会上,李国良独享了年度IEEE数据工程领域的杰出新人奖IEEE TCDE Early Career Award)。

现在,李国良教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CCF数据库专委会副主任,他也是openGauss开源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现在,李国良已经在数据库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论文他引150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2014-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我想这就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感谢李国良教授为《数据库简史》一书作序推荐。在数据库领域,大家各自努力,为中国数据库的崛起贡献力量。 再次,同样声明,《数据库简史》一书中的问题全然于我,而朋友们的洞见则是数据库行业的珍宝

推荐序中国数据库一定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数据库简史》详细讲述了国内外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包括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架构的演进、数据库产品的更替、数据库开源社区的崛起、数据库产业格局、数据库先驱者的事迹等,是一本介绍数据库历史的宝典

 数据库是基础软件皇冠上的明珠,被广泛应用到国家关键基础行业中。数据库有着60多年的发展历史,诞生了很多数据库历史名人和诸多事迹。但是市场上很少有书籍详细介绍数据库技术、系统、开拓者的历史,而本书弥补了这一空白,为数据库从业者了解数据库历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材料

本书逻辑清晰,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从事数据库研究、开发的爱好者。通过该书可以了解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库的演进脉络,认识数据库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深入掌握数据库的架构,对未来研发数据库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本书作者盖国强是一位数据库领域从业者,一直致力于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和国产数据库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数据库事业发展充满热情。我相信在一批又一批国产数据库爱好者和从业者的奋斗下,中国数据库一定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CCF数据库专委会副主任 李国良

2024年04月15日

1970年,科德博士发表关系型数据库奠基论文以来,市场迅速被关系型数据库所占据。System R和Ingres两个项目争先夺后,并与Oracle一道,塑造了商业数据库的世界,一时Sybase、Informix、MS SQL Server等群星璀璨。

打破商业数据库的统治,源自互联网的变革,而互联网的灵魂是开放自由,开源软件最终成就了互联网。开源数据库随之破局而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开源技术上,开出了色彩斑斓的花朵。从数据到大数据,从模型到大模型,海阔天高。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企业大都经历了从使用商业软件过渡到开源软件,并拥护和倡导开源的过程。亚马逊、阿里巴巴是为典型的代表。而成就自我之后,云计算更是应运而生。在 IaaS基础之上,PaaS成为了决胜焦点,而PaaS之上的 DBPaaS则是数据库的用武之地。几乎所有主流云厂商都开始建设自我的数据库云能力。

阿里云的云数据库能力在中国是绝对领先的,而阿里云数据库的掌门人就是李飞飞。李飞飞曾是清华附中的学生,16岁时通过国家教委理科实验班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让他首次接触到了数据科学领域。之后,他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专注于数据库系统和大数据的学习。

李飞飞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中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在佛罗里达和犹他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并逐步晋升为正教授。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李飞飞已经在数据库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获得了包括IEEE ICDE 2014 10年最有影响力论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中国数据库产业的蓬勃发展,就需要不拘一格、广纳贤才,近年,大量海外人才得以回国加入到国产数据库的研发历程中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据库产品的研发。李飞飞博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感谢李飞飞为《数据库简史》一书作序推荐,他和他的团队持续打造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正在云上飞速成长。

推荐序:中国数据库走向世界前列

数据库系统是基础软件“三驾马车”之一,自诞生以来已发展60余年。这期间,关系型数据库以其良好的抽象能力、强大的表达能力和易于使用的SQL语言成为了主流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都日臻成熟,业界关于SQL解析、事务处理、日志恢复、存储引擎等的书籍也足称“汗牛充栋”。但是这些著作中关于数据库发展(尤其是中国数据库的发展过程)的历史书籍,还不够完善。盖国强的专著《数据库简史》为数据库领域,尤其是中国数据库近年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一个有益的补充和贡献。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数据库的历史,才能避免犯错误,也才能够更好的洞察数据库的未来

数据库系统从诞生那天起就为信息技术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相信数据库的未来一定能够催生更多的关键创新,尤其是中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一定会带动中国数据库产品走向世界前列

经过多年发展,阿里云数据库,特别是以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为代表的阿里云瑶池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实现了持续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不仅在计算、存储、内存的三层解耦和池化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多主多写、HTAP、Serverless、一体化分布式、跨可用区跨域容灾等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阿里云数据库先后荣获了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领先科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自2020年起始,阿里云成为了首个进入并蝉联四年Gartner全球数据库领导者象限的中国数据库厂商。同时,在市场份额上,连续4年蝉联中国数据库市场份额榜首。过去,阿里云数据库支持了阿里巴巴著名的“双11”购物节,也成为了阿里云的核心部件,服务于中国的千行万业。面向未来,在社会和用户需求的推动下,结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潮,PolarDB和阿里云瑶池数据库正在加速创新成长。

我在2023年 VLDB 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未来云数据库要像乐高积木一样易用、好用”阿里云数据库正在将这一愿景带入现实。

盖国强是中国数据库领域的知名专家,本书充分展示了他对数据库发展历程的观察、思考与洞见。他对数据库历史事件的精心遴选旨在为中国数据库产业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我衷心地祝贺《数据库简史》一书的出版,这本书的面世恰逢其时,必能助力百花齐放的中国数据库产业生态发展繁荣

阿里云副总裁,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负责人 李飞飞

2024年05月20日 

数据库产业的成功,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成功。数据库生态的健全,一定是数据库产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开源已经成为了数据库世界的主流,全球以MySQL、PostgreSQL等为代表的开源数据库,源自中国的以openGauss、TiDB等为代表的产品也逐步站上了国际舞台。

开源世界的神当属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RMS)。斯托曼在1983年9月启动了GNU项目,目的是编写一个完全由自由软件组成的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随着这个项目,他也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软件用户能够对软件自由进行使用、学习、共享和修改,确保了这些软件被称作自由软件。他开发了GCCGDB、GNU Emacs,同时编写了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用C/C++编程的人,可能都认同,GCC是他们的神。

斯托曼是开源世界的精神教父,开创了软件代码的自由之路。有人说他在程序开发界的地位相当于哲学世界的苏格拉底,引导软件世界走上了开源,协作,分享之路。他是程序员世界唯一不仅技术水平非常高,也是在哲学、政治,法律层面影响最大的人,是技术、哲学、政治的集大成者。

为了确保自由软件的发展,斯托曼于1985年10月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随着开源产业的发展,基金会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是中国首个在民政部注册的致力于开源产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机构,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开源为主题的基金会。而熊伟博士,正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TOC副主席,他的另外身份还包括openEuler社区委员会执行总监、openGauss开源社区理事长等。

熊伟博士在开源社区的贡献卓著,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开源软件不仅在国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正在加速迈向海外,在全球市场彰显中国开源力量。

感谢熊博士为《数据库简史》一书作序推荐,也感谢他为中国基础软件产业所做出的贡献。

推荐序从历史中触摸未来的脉搏

在人类追求信息处理效率的历史长河中,数据库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它将人类的手工数据管理模式推进到数字化时代,并且其发展和成熟的每一步都契合了人类对于数据认知的提升。

如今的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任何想对数据库体系有全局了解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事实上,就如同想要了解纷繁复杂的数学体系,最好看一下数学发展史一样,如果想对当今数据库体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学习一下数据库的发展史,对于在我们脑海里建立数据库体系的知识大厦大有助益。但是这类书籍相当不好写,不但要对数据库的技术有着深厚的理解,而且要有非常丰富的产业经验,更要有亲历历史的积淀——所谓亲历历史,不过是当我们身处其中浑然不觉、但是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自己已然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幸运的是,老盖就是拥有所有这些要素的那个人。且相较于传统印象中理科生不善表达的刻板印象,老盖不但长于讲诉,而且文笔也相当了得。我始终认为,写一本洋洋洒洒一尺厚,把简单问题说复杂是很多专业书籍最容易犯的错。把专业书籍写薄,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则是对著作者最大的考验,老盖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

最后,有趣也是这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显著的特点,毕竟,历史的底色本就是多姿多彩,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还原历史的底色而已。感谢老盖奉献了这么精彩的一部书籍,也希望读者能和老盖一起从历史中触摸到未来的脉搏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TOC副主席 熊伟

2024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