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 返回文章列表

一文读懂数据库发展70年史(上)

2019年7月9日
冯斯基
1348


附:一文读懂数据库发展70年史(下)



1949-1979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始。

而那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计算技术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磁芯存储器,不知道集成电路,甚至没有人见过一台真正的数字计算机。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小型机—103机和第一台大型机—104机。之后又研制成功107、119、111、717、757等计算机。

这些遵从苏联的体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开始一刀切的停滞了。


中国仿制前苏联大型机

中国仿制前苏联大型机


随着后来的十年动乱,中国计算机和数据库的研究基本停滞成为空白。

这也是为什么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需要科技产品的时候,我们也没有重量级的信息技术公司诞生的原因。本身不存在这样的基础环境和人才储备。

 那时候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刚刚兴起,1975年微软成立,1977年Oracle成立(70年代是美国的黄金年代)。

之前计算机还是为了单纯的计算而生,没有太多交易计算的概念。是什么让数据库的重要性提升上来了呢?

这个叫做:“OLTP”联机交易处理也称为面向交易的处理过程。也就是说,计算机不但承担的是结果的纯计算,现在要实时承担交易过程和结果记录。

这种特定的场景广泛的应用在:银行、证券、民航订票、电信计费等重要系统。

 中国的银行业应该是最早应用商业计算机系统的行业(延伸阅读《激荡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四十年》)。

当中国银行史上第一台IBM3032在中国银行点亮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信息技术体系都是遵循美国的技术架构和生态。(事实上,这也没什么可耻的,因为全世界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白马过隙、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硬件部的部分我们早已硬了起来,不用再整机进口(虽然芯片还是软肋);

然而软的部分,我们还是很软。所谓软的部分,卡脖子的就是:“基础软件”和“复杂行业应用”。

复杂的行业应用是指的是工业软件、ERP系统等等,这个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而更加广泛的是基础软件。

 

什么是基础软件?

俗称三大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

操作系统在云化、容器化的时代重要性被弱化了。至于中间件,国产中间件或者开源替代用的不错。对于稍微有些技术能力的企业客户,开源中间件就能玩起来。更重要的是中间件在分布式体系下更容错了,没那么难啃。唯独数据库这个硬核,还是一样的硬而且很痛。

我们最典型的银行取款,微信、支付宝支付,其实我们背后的钱,就是在银行数据库中的一个数字。

能够保证大量的并发处理,一点儿不错,其实是个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是银行、电信、电力、航空等实时交易重要的环境中,可靠的数据库是重中之重,稳定压倒一切。

2017年2月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发布了“《信息产业发展指南》解读: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着重描述了需要提高的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

我们今天主要扒一扒在信息技术领域最卡脖子的“数据库”。(这里面特指最重要核心的OLTP交易型数据库)。

 

1979-1989



1562645962857067962.jpg   Oracle早期员工,右一是创始人

Oracle早期员工,右一是创始人


1977年,劳伦斯·埃里森、鲍勃·迈纳(Bob Miner)与埃德·奥茨(Ed Oates)3人,在美国加州合资成立公司,名为软件发展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

这个名字怎么听都不像一个正经公司,但是第一个订单却是来自CIA,CIA给这个项目取名字叫:Project Oracle。

后来SDL因为这个项目做的比较成功吧,把公司名字也改成了Oracle,把商业公司完全交给市场,这是美帝的一剂迷幻药。

其实它一直都在挺自己的公司,想想Xspace的技术来自于NASA,Oracle第一个拿CIA的订单就知道了。政府一直都在帮助自己的本土公司。

 

1977年数据库年会

1977年数据库年会


此时的神州大地刚刚苏醒,那时候只有数据库理论研究,而没有数据库商用产品。

同一年的11月9日,在黄山召开的第一次数据库年会。

中国有个学术组织叫“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学会下面有34个专业委员会,那么数据库专业委会就是我国开始数据库研究的起源。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前辈:萨师煊教授和王珊教授。

两位互为师徒关系。萨师煊教授率先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我国数据库的“开山祖师”,国产数据库领域奠基人。

王珊老师从事数据库领域研究近40年,创办NDBC(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等大型数据库会议交流平台,编著了中国第一部数据库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相信学计算机的同学大学都学过这本教材。

两位老师都是来自于人民大学,这时候就知道为什么有个”人大金仓”了吧。

 

国产数据库代表人物

 
整个中国80年代的发展,具备“帕累托改进”的特质。

简单的讲,就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变好,而不是变坏。所有的领域都刚刚苏醒,欣欣向荣,因此数据库这种重要产品需求极大。

但是当时的商业信息技术确实没什么家底,别说软件技术,就连硬件也没有办法造出来。


国际主流通用关系型数据库家谱图

微信图片_20190709113919.jpg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整个80年的中国信息技术建设开始和世界开始接轨。

我们基本上属于引进的状态。这里不是说技术换市场,而是我们想发展,自己造不出来,就一定得用国际产品。

8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尝试引进 dBASE II。dBase是第一个在个人电脑上被广泛使用的单机版数据库系统,在CP/M与DOS的时期,由Ashton-Tate公司所发表。

在1980年,它最初是出现在CP/M的软件,而后被移植到Apple II与IBM PC的DOS上。这个产品在SQL时代迅速被其他产品打败。

中国80年代,自动化还没上马,信息化更是难寻踪迹。在数据库的研发和投入上,靠的是零星的科研力量和资金。

这个时期的学术和产业是脱钩的状态。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科研和教学,产业上(银行电信等)的数据库需求全靠进口完成,快速上马。因此,产、学、研是三条平行线。


1989-1999



等到了90年代初,信息技术市场环境开始不一样了。

在冯斯基十岁那年。美国有数据库产品的科技公司组团进入中国。


  • 1989年,Oracle进入中国市场靠代理开卖Oracle,1992年甲骨文在北京设立独资公司。

  • 1991年12月,Sybase进入中国大陆,随后投资230万美元正式设立赛贝斯软件。

  • 1992年,IBM 正式进入中国,并启动了“发展中国”的大战略,协助中国全面开放。带来了DB2和informix。

  • 1992年10月,Microsoft在北京设立代办处…..
     

这都是巧合么?

还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大势紧密相关

1989年-1993年是中美关系的严峻时期。

美国单方面联合西方对中国实施打压,1989年6月5日下午,美国总统布什(即老布什)宣布了三项制裁措施:

  • 暂停中美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

  • 暂停中美两国间军事领导人的互访;

  • 同意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要求延长逗留时间的请求。


在美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纷纷制裁中国。

那时候的中国,远比现在弱的多得多(今天贸易战,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打了,以前是单方面被揍)。

内忧外患的时刻,邓小平同志发挥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国际关系处理能力。

从1989年到1991年间,邓小平曾先后会见了来访的美国重要客人,并多次同其他外国客人谈中美关系(目的是不断给华盛顿决策层带话儿)。

同时,邓小平的指导和决策下,中国政府在美国和西方的巨大压力下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上

1992年春,邓小平在中国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一轮热潮。

美国大量公司、产业这时候瞄准了这个新兴市场,纷纷涌入中国。中美贸易的随后强劲增长,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后,开始了外资和中国市场结婚的黄金十年。

 

南京路的可乐雪碧

南京路的可乐雪碧


1562653127740068230.jpg

 上海大世界门口


1997年1月26日,春节前夕,山姆会员商店深圳福田店

 1997年1月26日,春节前夕,山姆会员商店深圳福田店


任欧莱雅集团CEO欧文中先生背后都是外企广告

 任欧莱雅集团CEO欧文中先生背后都是外企广告


1992-1997年,是外资在我国空前发展阶段。

我国的实际使用外资额从1991年的115.54亿美元快速增长到1997年的644.08亿美元,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FDI(外国直接投资)在一路攀升,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从1991年的43.66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452.57亿美元,五年10倍!


进出口树状图



中国贸易在世界进出口比重



在当时的中国政策,尤其是京、沪、广全面围绕外资企业提供优厚待遇。比如,购买外销房免个税啦,外企企业减税等政策。

那时候在外资打工,和洋大人与太君一起工作绝对是整个城市的金领,系上领带,见丈母娘提到公司名字都是倍有面子的事儿。

IBM早期加入公司的,先什么都别干,发8000元置装费,然后扔到新加坡给我培训一个月再说。

 整个90年代是改革发展经济巨变的时代,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面对井喷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各行各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软件中最硬的数据库部分,需求就全出来了。
 这个时期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数据库的应用主要解决的是有且能用的问题。至于是否国产、安不安全可控不是最关键的。

用国际主流产品,保障经济高速发展,不出事故不犯错,这也是领导政治上的需求。因此,在国产没有可用,外资受到追捧的年代,产品好又稳定。

不用说,不仅仅是数据库,整个信息技术核心基础软件都是在拥抱国际主流产品。在高可用系统和关键业务,Oracle和DB2成为不三的选择。跳出银行业,Oracle更是横扫市场所有产品。

 中国90年代的时代红利,外资涌入、市场开放的红利一大部分也是让港、台、澳、新地区的同胞沾上了光(发财这个事还得做的早+红利)。

这里说Oracle进入中国,不能不提冯星君。这位哥们是香港出生,台湾长大的。1989年Oracle在北京还是一个办事处的时候,他就是头儿。

后来,甲骨文设立全资子公司他一直干到了1997年。


微信图片_20190709114006.jpg微信图片_20190709114006.jpg

Oracle中国第一任总裁:冯星君


1989年,冯星君怀里揣着Oracle给的10万港币,只身一人住到了中关村燕山大酒店。

办完注册手续,冯星君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兜了一圈,发现很多小公司在卖Oracle500,2500元一套,要求自己带软盘现拷,而且没有说明书。

(商业软件一般没有锁,Copyright就是一张授权纸,有了纸就是正版,没有就是盗版,你说中关村卖的是正版还是盗版?)

 看到此种状况,冯星君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盗版卖Oracle,倒不如我自己卖”。

在美国要卖1700美元一套的Oracle DOS版,冯星君说服了他的美国老板,准许他在中国只卖500美元。

有培训、有服务、有手册,价钱和盗版一样,只用3个月时间,冯星君就卖出了5000套,扫平了中关村的盗版。

 就这样,冯星君一进中国就开始为Oracle赚钱而且获利颇丰,每年增长都在100%以上。不过根据很多故事,这位大哥离开Oracle卖掉Oracle股票的时候也很传奇。

冯星君丢失过两次赚到500万美元退休的机会,另外一次是他离开Oracle的时候,他一气之下将自己手中的7万股Oracle股票全卖掉了,他卖的时候每股28美元,隔了几个月,Oracle股票一路疯涨,一直涨到110美元。

 冯星君当初如此激动地抛股票,是因为Oracle总裁埃里森两次来北京都给大家上了一课,当然这段算野史了,我们也来扒一扒:
 1997年1月27日,埃里森乘专机飞临北京,冯星君通过关系安排国宾车队去接,国宾车队的车一直开到跑道上,一大队车闪着灯很威风。

机舱门开了,但人总是不出来,等了20分钟,从飞机上跳下来一个穿防弹衣的黑人保镖,他对迎接的车队说:“所有的车门全部打开,我要检查有没有炸弹。”

一边是美国来的大老板,一边是同样惹不起的国宾车队,这哥们太难受了,他忍了。

第二天,埃里森要到长城拍推广网络计算机的电视片,事前吩咐冯星君找了20个小学生参与拍摄。约好早上8点,直到9点,埃里森都不起床。

当天零下20多度,大巴没有暖气。冯星君去求埃里森:“那些小孩要冻死了。”冯星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埃里森才勉强答应启程。

去了没多久,埃里森让副手打回电话给冯星君说:“埃里森挺喜欢长城,玩得挺高兴,中午就不回来了,你取消下午3点跟李鹏的会面吧。”

这哥们差点晕过去。“下午的会面不是开玩笑的,如果我2点钟看不见埃里森,我辞职,我要走了,这个责任我担不起。”

那边一听怕了,埃里森一行匆匆赶回人民大会堂,那个黑人保镖还要跟着进去,说要保护老板,吵闹得不可开交。

 Larry 有个嗜好,他喜欢人等,越多人等他,他越不出现。
 时至今日,根据Oracle的年报显示亚太占整个公司年收入的16%,推测的中国大陆占总收入约5%吧。

当自己没有只能买别人的时候,别人卖给你也是不一定要给你好脸色看。你讨厌我,但不能不用我,这就是刚性、卡脖子产品的力量。

 整个90年代,我国自主的数据库研发也没闲着。

国家还是有投入的,主要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主,主要面向OLTP的关系型数据库,认为只要做出功能、性能、稳定合适的国产数据库就能有一定的市场,至少价格是有优势的,即便市场化不成功,作为科研教学也具有一定价值,至少申请科研经费和政府补贴。

主要受益于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设立了“数据库重大专项”。就这样轰隆隆,第一批国产数据库厂商出炉啦。